作者:梁丽霞
总有患者和我抱怨说,他的餐后血糖就和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,让人难以琢磨,每天一到饭点就发愁,吃多了怕血糖高,吃少了又怕低血糖。其实拿捏血糖也很容易,只要把握好其中的规律,就可将小小血糖控制在手。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餐后血糖的相关问题。餐后血糖波动是指餐后2小时血糖与餐前血糖的差值过大(通常差值超过3.3mmol/L),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挑战。
一、如何判断餐后血糖波动大不大?
判断血糖波动幅度,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配对血糖的差值,即用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减去餐前血糖值。餐后血糖波动应控制在差值≤2.2mmo1/L,若差值>3.3mmo1/L,则需调整管理策略。需要注意的是,每个人的目标值存在差异,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、并发症风险及低血糖史,进行个体化设定。
例如:午餐前血糖4.3mmol/L,午餐后血糖9.1mmol/L。两次血糖分别都在达标范围内,但配对血糖(9.1-4.3=4.8mmol/L)>3.3mmol/L,则说明血糖波动过大。
二、餐后血糖波动大有何危害?
研究显示,血糖波动的危害远甚于单纯的高血糖。血糖波动会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剧血管内皮的损伤,进而显著提升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。
展开剩余78%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可能使患者产生头晕、视力模糊、口干、多尿等症状;长期的血糖波动则会对患者内皮细胞造成损害,引发动脉粥样硬化,甚至出现糖尿病眼病、肾病、冠心病、脑血管意外等慢性并发症。
三、如何改善餐后血糖波动?
1.饮食调整:
- 选择低GI食物(如全谷物、豆类;避免食用过多粥、肉包、勾芡的汤、油条等),详见图1。值得注意的是,同种食物加工方式不同 GI 值可能变化(如煮燕麦片 GI 低于即食燕麦)。
- 控制每餐碳水化合物总量(进食顺序:蔬菜-->肉蛋奶等高蛋白-->主食)。
- 分餐制(少量多餐,将每日总热量分配到5-6餐中,如三餐正餐+2至3次加餐,加餐以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为主(如希腊酸奶+坚果),避免单纯碳水化合物),详见图2。
注:GI为血糖生成指数,绿色为低GI食物,黄色为中GI食物,红色为高GI食物。
图1 食物GI分类图
图2 科学分餐示意图
2.运动干预:
- 餐后适量运动(餐后30-60分钟开始运动,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),详见图3。
- 避免空腹运动(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,预防低血糖)。
- 定期运动(改善胰岛素敏感性)。
图3 运动方案示意图
3.药物调整:
-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(遵医嘱)。
- 注意药物作用时间与进餐时间的匹配,详见图4。
- 随身携带急救糖(急救糖适用于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患者,建议携带15g快速碳水化合物(如葡萄糖片))。
图4 药物作用时间与进餐时间示意图
4.生活方式优化:
- 规律作息(保证充足睡眠,睡眠(<6小时)会加剧胰岛素抵抗,建议每日7-8小时高质量睡眠)。
- 管理压力(如冥想、深呼吸练习)。
- 戒烟限酒(减少血糖波动风险)。
参考文献:
[1]Muhali SS, Muhali FS, Mfinanga SG, et al. Impact of Self-Monitoring Blood Glucose on Glycaemic Control Among Insulin-Treated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Northeastern Tanzania: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[J]. J Diabetes Res, 2024,10.
[2]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[J]. 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1,13(04):315-409.
[3]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版)[J]. 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5,17(01):16-139.
作者信息:
姓名:梁丽霞
单位: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五院
科室:胃肠外科
最高学历:硕士
研究方向:慢病管理
发布于:北京市北京实盘配资平台,拾贝赢配资,上网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